這本書在說什麼
我是否有專注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?(主動積極)
做任何事情前,我是否一開始就清楚知道目標?(以終為始)
我是否先把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排在行事曆中?(要事第一)
我是否能從雙贏的角度思考,先聽他人的觀點?(雙贏思維)
我是否用同理心傾聽,了解他人?(知彼解己)
我是否能接納不同意見,找尋第三選擇?(統合綜效)
我是否每日精進自己,讓自己更好?(不斷更新)
以上就是這本書作者,成功學大師史蒂芬。柯維,希望我們培養訓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,我認為常問自己這七個問題你就成功了一半。
作者說若想達到最高期望並克服最大挑戰,就得認清主宰你的原則或自然法則,然後加以運用。每個人運用原則的方式,會依個人的力量、天賦與創造力而大不相同,但一切努力都必須符合成功所繫的原則,才能獲得最後成功。現在的社會、世界變化非常大又快速,要因應這些變化,必須要有指引,而作者列出的七個習慣就是他認為的自然原則。實踐這些原則需要持續不斷努力,才能讓自己成長改變。
愈是主動積極,就愈能掌握人生方向,有效管理人生;能夠不斷砥礪自己的人,才懂得如何了解他人,尋求圓滿的解決之道;一個人愈獨立,就愈善於與人相處。七大習慣是相輔相成的,循序漸進的。
另外,此書還有史蒂芬之子西恩,在融會貫通父親的成功心法及親身實踐後,針對現代人的工作與生活型態,增加實用的新見解,以及分享父親的故事,讓我們了解作者是如何在生活中力行這些習慣。
一張表了解七大習慣的實踐重點
養成習慣的三大要素
作者將習慣定義為 「 知識 」 、 「 技巧 」 與 「 意願 」 的混合體。知識是指點我們 「 做什麼 」 以及 「 為何做 」 ;技巧是 「 如何做 」 ;意願則是 「 想做 」 ,表示我們有付諸行動的企圖心。要培養一種習慣,這三項缺一不可。
是的,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該做什麼才能讓自己更好,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,無法成為習慣。可能是不知如何做,更常是沒有動機、沒有意願去做。作者說如果你決定打開自己的"改變之門",學習並實踐這七個習慣,你會經歷很多正面的成果。可以大大提升自信,更了解自己,看到自己的本性、價值、自我認知、自制與內在的方向,能帶給你內在的平靜。從內在定義自己,不再受他人評價左右,也不再與他人比較。
美國獨立運動推手之一,潘恩說:
愈容易到手的,愈不會看重,只有付出所有而追求到的,才會萬分珍惜。天堂深知如何幫其物品標上適當的價值。
個人行為(獨立期)
1.主動積極
能夠主動積極的人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環境或他人;他們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或價值觀,做有意識的抉擇,而非全憑外界環境的感覺行事。
要追求生命的產能與產出平衡,進而實現圓滿人生,主動精神必不可少。本書其餘六大習慣,均是以主動積極的態度為後盾,每個習慣都仰賴你的主動積極,如果你消極等待,受制於人,成長與機會便不會降臨。
主動積極的人著重於影響圈,他們腳踏實地,不好高騖遠,把心力投注在自己能有所為的事情,所獲得的成就將使他們的影響圈逐漸擴大。反求諸己,化阻力為助力。
如何做:
作者建議我們,利用三十天時間,身體力行主動積極的精神。在這三十天內,全力專注於影響圈的事物,許下承諾並予以兌現,做照亮他人的蠟燭,而非論斷對錯的法官;以身作則,不要只顧批評;解決問題,勿製造問題。
2.以終為始
以終為始的立論基楚在於,每件事都是經由兩次創造過程,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構思,然後付諸實現。所以認定使命很重要。
確立人生願景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認定自己的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,然後寫一份人生使命宣言。包括自我期許與基本價值觀。
完成使命宣言的關鍵在於不要想太多。不一定要完美;馬上開始寫,日後再修訂。作者在書中也提出幾點建議。
建立明確、固定的生活重心,作者認為正確的生活重心,應該是以原則為依歸。原則是恆久不變,歷久彌新的,不像其他以家庭、朋友或金錢工作為重心的,是善變的人或物。原則值得依賴,更可以增加安全感。
堅定不移,就能看見該走的路
3.要事第一
有了主動積極的態度(習慣一),時時以原則為重心,有清楚的方向及使命(習慣二),才能實踐有效能的個人管理。作者說人類有四個獨有特質:自我覺察、良知、獨立意志及想像力。其中獨立意志可以做各種抉擇,並依據這些抉擇行事,也就是說,獨立意志是有效自我管理的先決條件。因為獨立意志可以克服怠惰與慣性,才能遵循價值,不隨衝動或欲望起舞。
所謂要事,凡有價值、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。
講到時間管理,許多人都知道四象限,把事務依重要性及急迫性分成四大類。真正有效能的人,急所當急、不輕易放過機會並防患未然,將大部分時間聚焦在重要但不急迫的事務上,保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。往往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才會對我們人生帶來正面的影響,如:閱讀、建立人際關係、規劃或發掘新機會。
找出真正重要的事,別被瑣事牽著鼻子走。而若要精中心力於當前要事,就得排除次要事務的牽絆,此時需要有說不的勇氣。如果你的優先事項來自原則中心與個人使命,那些想法又深植在你心中,那麼重要但不急迫的事就會成為你最想投資時間的位置。
作者還提出了六大標準,來做好有效的個人管理:一致,平衡,著重在重要但不急迫的事務,重人性,能變通,便於攜帶的管理工具。
法國哲學家 卡繆說:
生活就是選擇的累加。
人際關係(互賴期)
前面說的三個習慣是個人獨立,並不代表真正的成功,圓滿人生還需要追求公眾的成功,只是群體的互賴關係需以個人真正的獨立為先決條件。
4.雙贏思維
作者先指出人際關係的六種樣貌:利人利己、損人利己、利人損己、兩敗俱傷、獨善其身及好聚好散。而雙贏思維就是為自己著想也不忘他人權益,謀求兩全其美之策。不是只有服從「我」的方式,或是採取「你」的方式,而是超越雙方,提出「更好」的解決方法。
有一本書《讓別人贏》,雖然書名看起來是利人,但不代表就是讓自己輸,也是在講雙贏的概念,唯有真心利他,才能真正回饋自己。不過若是做生意談方案,如果真的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,作者說好聚好散也是一種維持雙方合作關係的策略,人前留一線,日後好相見。
人際關係若要成功,利人利己是基礎,包含了五個互賴的面向,首先從本身的品格著手,建立起互利關係,進而獲致兩全其美的協議,而協議則有賴合理的制度配合,經由正確的流程來完成。
三大品格特質打造雙贏品格,分別是真誠正直,成熟及富足的心態。其中富足的心態我認為很重要,若是心裡匱乏,就會不是我贏就是你輸的想法,或是見不得別人好。
其實要做到利人利己,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非常容易,有時甚至要與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,但是問題和歧見仍然要解決。作者說這時候,致勝的關鍵在於擴大個人影響圈:以禮相待,真誠尊敬與欣賞對方的人格、觀點;投入更長的時間進行溝通,多聽,認真的聽,並且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。以實際行動與態度傳遞-你由衷希望雙方都是贏家。這是人際關係的最大挑戰。
5.知彼解己
如果你希望達到有效溝通,影響他人,全都需要從理解對方開始。唯有雙方坦誠相對,彼此理解對方的狀況及感受,才可能尋求共識。因此,傾聽很重要,而且是最高層次的同理心的傾聽。
從想要了解對方而傾聽,而不是為了回應及解決問題。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,學生時期我的角色通常是傾聽者,原以為我很有耐心,但其實常是心不在焉,選擇性的聽。
作者說自以為是的人,在傾聽時常會有四種不好的反應,分別是價值判斷,追根究柢,好為人師及想當然耳。價值判斷令人不能暢所欲言,追根究柢令人無法開誠布公,經常成為親子關係的障礙。這對身為母親的我要好好改善與學習,我會聽孩子說,但常犯下追根究柢及好為人師的錯誤。只要真實而深刻的彼此了解,就會為所有問題開啟了創意及第三選擇之門。我們之間的分歧,不再是溝通和進步的絆腳石,反而是步向統合綜效的墊腳石。
6.統合綜效
統合綜效是人類最了不起的能耐,也是前五個習慣的整體表現與真正考驗。唯有兼具人類四種特有天賦、雙贏的動機以及同理心的溝通技巧,才能達到統合綜效的最高境界。
所謂統合綜效的溝通,是指敞開胸懷,接納一切稀奇古怪的想法,同時也貢獻一己的淺見。勇於冒險,肯博採眾議,凡是創新就得承擔風險,不怕失敗,不斷嘗試錯誤。
要實踐人際外在的統合綜效,要先做好個人的內在統合綜效。當我們的內在自足自信,才能勇敢敞開心懷,展現自己的脆弱面;當我們將這些原則內化之後,才能得到富足的心態。
作者在這裡指出矛盾是可以並存的,如果兩個人意見都相同,並不會產生創意的火花,看重個體差異才能增進自己的覺知,同時也肯定他人,創造溝通氛圍,並藉此塑造統合綜效的環境。也就是說,當有人跟你意見不同時,你可以說:太好了,你有不同的看法。先不要否定與產生情緒,要去發現不同意見的價值。
達成統合綜效的五步驟:接納不同意見後若要達到有效的溝通,可以採納以下簡單步驟
一、確定所面對的問題或機會
二、先設法了解別人的想法
三、再設法讓別人了解你的想法
四、創造新選項、新構想
五、找出最佳解決之道
俄羅斯心理學家巴夫洛夫說:
無論在什麼時候,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。
7.不斷更新
緃使前面六個習慣做得再好,我們都還是會有疲倦感到困惑的時候,此時,休息一下,透過生理、靈性、心智與社會情感四個面向不斷磨練自己,增進個人產能,做為累積其他修養的本錢。
生理層面:適當運動有助健康
靈性層面:滌除心靈的塵埃
心智層面:不要停止自我教育
社會情感層面:歷練待人處事之道
這些層面的提升都需要投注時間,屬於重要但不急迫的事務,千萬不可忽略。偉大的成就往往源自微不足道的小事。
在這個章節,我很喜歡作者說的少用記憶力,多用想像力去看待子女,同事或雇主,不要被成見所囿限,試著改用全新的觀點去認識他們。歌德說:以一個人的現有表現期許之,他不會有所長進;以潛能與應有的成就期許之,他就會不負所望。
一切回歸原則
這本書真的含金量很高,值得一看再看。只要改變幾個思維,幾個習慣就能改變我們的人生。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人是你,而非別人;除了你自己,沒有人能讓你去思考、行動或感受任何非你所選擇的事物。七個習慣提醒你,你是自己未來的程式設計師,你可以設計自己的未來;七個習慣也教導我們,人生是個團隊,互賴,與他人合作,要比獨立的境界更高。
這本書已經告訴我們"做什麼","為何做"以及"如何做"了,接下來就要自己找出願意做的動機,然後慢慢養成這些習慣,往目標前進。哈囉,"成功",我跟你已經有約囉,相信我們很快就會見面。
無論能做什麼,或夢想能做什麼,且開始去做。膽量本身即附帶天分、力量和魔法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