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讓別人贏
作者認為唯有真心利他,才能真正利己。讓別人贏,不代表就是讓自己輸,作者在這本書分別以經營管理篇、投資篇、思維轉換篇及為人父母篇,告訴我們55個如何讓別人贏的智慧,內容淺顯易懂,作者舉了很多生活上的例子,都是我們日常無論是在工作場合或家庭經常會遇到的情形,很多觀念我覺得很棒,我從中獲得很多啟發。
在經營管理篇,作者分享他在執行專案或帶團隊時覺得最有效果的心法,就是養成「交代事情五步驟」的習慣,我覺得這應用在教養孩子也很有幫助。五步驟分別是:
一.先清楚說明交付的是什麼事情。(這是講解)
二.詢問對方:剛剛交付的是什麼事情?(確認對方聽清楚了,沒有誤解)
三.詢問:你明白我請你做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麼嗎?(確認對方清楚目標)
四.詢問:這件事在執行時會不會出現什麼意外狀況或問題?如果有,你的應對方案和計畫是什麼?(思考預備方案,以確保任務萬無一失)
五.詢問:從你的角度來看,有沒有什麼想法或建議,可以讓這件事更優化?(讓執行者更投入,更明白這不只是被交代的任務,而是責任)
很多時候,知道不等於做到,這樣交代事情雖然囉嗦了一點,但要讓團隊更強,作者認為就是提問。
大智移雲:大數據、人工智慧、移動通訊及雲端處理的簡稱。
在思維轉換篇,作者舉了一個例子,是他老爸說幾句話就讓他老媽佔贏面,而他老爸也得到他想要的,還有生活上的平靜。我覺得這樣的思維真的很棒,反思自己,有時候被我老媽說的話氣到,會很想跟她辯到贏,但最後換來的就是不平靜的心和氣氛。
讓別人贏,不代表就是讓自己輸。這樣的智慧真的需要學習和修煉。
不用怕成為別人眼中的傻子,因為成功與卓越,其實都是在站在高峰的頂顛而孤獨著,但唯有這樣的「傻 」 ,往往才能成就所謂的 「 高 」 與 「 大 」 !
作者還提到,很多時候的成功,並不只是取決於你努力不努力。你的競爭對手和戰場,才是決定你成就的關鍵因素。我認為或許戰場是我們可以選擇的,也就是選擇是不是自己有相對優勢和實力的領域,但競爭對手的實力是我們無法控制的,因此專注在自己可控的努力更重要,當然,知己解彼也是幫助你成功的要素。
人生很多時候,不是那麼需要聰明才智來定勝負,不論是經營企業、經營家庭、經營人生都一樣。就只是一個念頭「你敢不敢去要」而已。沒什麼好輸的,何必要事先否定,為自己設限。敢做夢,敢執行,你就比別人有機會,就更容易成功。作者在書中也舉了他老婆因為敢要,而比別人輕鬆找到停車位的例子,讓我想到我老媽在生活上也是敢要的人,但我老爸是怕給人家添麻煩也是先否定的人,現在想想,也對,問一下而已,有就賺到;沒有,雙方也沒有任何損失,真的不需要自我設限。
作者提了一個讓別人贏的說話技巧,把「等一下」改成「馬上來」,等於是把以我為主的時間,改成以你為主的時間,或許等的時間是一樣的,但對方聽起來感受會更舒服。另外還有把「你們」改成「大家」,代表我們是一國的,不區分你我,不論是用在企業或對家人,都很適合,表示我們在乎對方的感受。
在為人父母篇,作者要我們別教孩子乖,因為"乖"只是大人希望孩子成為我們心中的期待。
讓孩子贏,把所有權還給孩子,任何事情都要取得平衡,而我認為平衡的拿捏就是最難的,需要不斷的學習還有智慧。
孩子未來要在這個社會生存,依靠的是三種能力:
1.與人相處的能力
2.解決問題的能力
3.面對挫折的能力
身為父母的我們,可以決定在不一樣的時期,扮演不同的角色,來陪伴他的成長。
作者說父母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當玩伴,求學時當朋友,長大後當顧問,不要時時刻刻都想當老師,去指導他們,念個兩句。我們還是孩子時也希望父母扮演這樣的角色,但當我們身為父母時就不一樣了,如果彼此有讓對方贏的利他思維,那親子間的溝通也許就會順暢許多。
分享是美德,但是要建立在個人意願的基礎上,而不是因為被強迫。尊重是一切的根本和基礎,你尊重孩子,孩子就會尊重你。
書中提到一段話: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,乃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.....,他們只是經你而生,而非從你而來。他們雖與你們同在,卻不屬於你們,你們可以給予他們的是愛,而不是思想,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。紀伯倫《先知》
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好,父母就是他們學習的榜樣,教育就是學習,不是來自控制。